我最近真的快被会议纪要搞疯了—Q3项目启动期,每天至少两场跨部门会,从早上9点开到晚上7点,散会时脑子已经转不动了,还要对着录音笔里的“杂音串烧”逐句扒文字:市场部王姐的四川话、技术部张哥的快嘴、会议室空调的嗡嗡声,混在一起像一锅粥,整理一份纪要要花两小时,经常熬到十点才下班。上周三下班前,我盯着电脑里半页没写完的“xx项目推进会纪要”,手指敲到一半突然卡住—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?
刚好同事小夏路过,看我皱着眉,甩过来一句:“你咋不用听脑AI?我上周用它整理了四场会,加起来没花十分钟。”我当时压根没当回事—之前用过不少录音转文字工具,不是错字连篇就是没法区分发言人,最后还是得自己改。但架不住小夏拍胸脯保证“不好用你骂我”,我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下载了APP。
第一次用的时候,我差点以为手机出问题了—上周四的跨部门协调会,我提前五分钟打开听脑,点了“开始录音”,然后把手机放在桌上。刚开场,屏幕上就开始蹦文字:“主持人(我):今天主要对齐Q3活动的场地、预算和分工,先请市场部讲下选址方案。”紧接着王姐开口:“我觉得线下活动可以选万达或者万象城,这两个商圈的目标客群重叠率高,而且周末人流量大—”手机上立刻弹出“王芳(市场部经理):线下活动选址建议万达、万象城,客群重叠率高+周末人流量大”,连她的职位都自动标上了(后来才知道我提前导入了参会人名单,系统能自动匹配)。
展开剩余83%更绝的是发言人区分—技术部的张哥说话像机关枪,运营部的李姐声音轻轻的,但系统居然能精准分开:张哥说“技术这边能支持活动的线上报名系统,但需要提前7天给需求”,转写里标着“张磊(技术部):线上报名系统需提前7天提需求”;李姐说“运营这边可以负责活动的宣传推文,但需要市场部给物料”,转写里是“李敏(运营部):运营负责宣传推文,需市场部提供物料”。我当时一边开会一边盯着手机,差点笑出声—这比我自己记的笔记还清楚!
会议结束时,我点了下“生成纪要”,手机屏幕加载了三秒,直接弹出一份结构化纪要:
【会议主题】Q3线下活动策划协调会
【参会人】王芳(市场)、张磊(技术)、李敏(运营)、陈默(我,项目协调)
【关键结论】
1. 活动选址:万达/万象城(市场部7月5日前确认最终场地)
2. 技术支持:线上报名系统需提前7天提需求(运营部7月8日前提交)
3. 宣传分工:运营负责推文,市场部提供物料(7月10日前交付)
【待办事项】
- 王芳:提交场地报价单(7月5日)
- 李敏:提交线上报名系统需求(7月8日)
- 陈默:跟进场地合同签署(7月12日)
我盯着这份纪要,揉了揉眼睛—这不是我平时要花两小时整理的内容吗?居然两分钟就搞定了?而且连“待办事项”都自动列出来了,甚至标了截止日期!那天我只用了五分钟就把纪要发进了项目群,群里立刻炸了:“陈默你今天开了挂?”“这纪要比上次的清楚十倍!”
真正让我彻底服了的,是上周和日本客户的会议—我们要对接一个跨境项目,客户那边的负责人铃木先生不会说中文,之前每次开会都要找翻译,要么延迟要么翻错关键信息。这次我提前打开听脑的“多语言模式”,选了“日语→中文”。会议一开始,铃木先生说:“今回のプロジェクトの納期は、当初の8月30日から9月15日に延期したいです(这次项目的交付期想从原本的8月30日延期到9月15日)”,手机上立刻弹出中文转写:“铃木(客户方):项目交付期需从8月30日延期至9月15日”。更方便的是,我要是想确认原句,点一下转写内容就能切换回日语,完全不用怕漏信息。
会后客户发来了一份日语的补充说明,我直接上传到听脑,系统一秒钟转成中文,还自动标了“关键信息:交付期延期原因—供应链问题”。那天我只用了半小时就把客户的需求整理成了报告,老板看了说:“这次对接效率太高了,以后都用这个工具!”
还有个隐藏功能让我觉得“这钱花得值”—AI问答。上周六晚上,老板突然发微信问:“上次会议里铃木提到的交付期延期,有没有说补偿方案?”我当时正窝在沙发上追剧,要是换以前,得爬起来翻几十页的录音转写,说不定还找不到。但这次我直接打开听脑,点了“AI助手”,输入问题:“铃木先生在7月3日的会议中提到的交付期延期补偿方案是什么?”两秒钟后,系统回复:“铃木(客户方):延期期间将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服务,直至项目上线。”我把答案复制给老板,他回了个“厉害”的表情—要知道,以前我得花15分钟翻记录,现在只要两秒。
再说点技术细节的体验吧—之前用别的工具,最头疼的就是噪音问题,比如在咖啡馆开会,旁边的人说话会串进去,转写出来全是乱码。但听脑的双麦克风降噪是真的牛:上周我在公司楼下的星巴克开小组会,旁边桌有个女生在打电话,声音还挺大,但我的录音转写里居然没半点杂音—后来才知道,主麦收人声,副麦抓噪音,算法会智能抵消,就算环境再吵,也能精准抓重点。
还有DeepSeek-R1的准确率—我故意测试了一下,说:“我们要聚焦To B市场的垂直领域,比如制造业、医疗行业,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。”转写出来一字不差,连“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”这种长句都没出错。还有动态增益调节,销售部的陈哥说话声音特别小,以前用别的工具根本录不清楚,但听脑居然能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,转写出来的内容和其他人一样清晰。
效率提升真的不是吹的—以前我整理一场会议纪要要2小时,现在只要2分钟,效率提升60倍;以前要等整理完才能发纪要,现在会议结束5分钟就能发,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90%。更重要的是,我不用再熬夜整理纪要了—上周四我居然准时下班了,回家煮了碗面,还看了两集综艺,那种轻松感,好久没体验过了。
最后给大家点实用建议:
1. 提前导入参会人名单:把参会人的姓名、职位提前输入系统,转写时会自动匹配发言人,更准确;
2. 打开多平台同步:网页版和APP能同步,电脑上编辑纪要更方便,不用手机传电脑;
3. 提前开录音权限:第一次用的时候要打开手机的录音权限,避免中途中断;
4. 用AI助手查信息:会后不用翻记录,直接问AI,比自己找快10倍。
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开会了—不管是跨部门会、客户会还是项目启动会,只要打开听脑,边开边录,结束自动生成纪要,连待办事项都帮我列好了。上周项目组的周会上,主管说:“最近纪要质量越来越高,速度也快,大家要向陈默学习。”我笑着没说,其实我只是用对了工具而已。
总结下来,听脑AI不是“辅助工具”,是真的能帮你“省出时间过生活”的神器—以前我总觉得“效率工具都是智商税”,但这次我彻底改变了看法:好的工具,真的能把你从繁琐的事务里解放出来,去做更有价值的事。比如我现在有时间研究项目的创意方案了,不用再把精力浪费在整理纪要上。
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,被会议纪要、录音整理搞到崩溃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—不是广告,是我用了半个月的真实体验。毕竟,能让你少熬点夜、多陪家人吃顿饭的工具,难道不值吗?
发布于:上海市十大杠杆炒股,新手配资,楠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