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爸一句“你读个研究生,工资还没我高”,就把我送进了横店。
我叫鱼尾,一本院校的生物工程硕士。曾经信了那句“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”,结果毕业几百份简历投出去,换来一个六千月薪、大小周、没公积金的offer。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像个笑话。
横店这地方,第一眼看过去,乱糟糟的。但这里的规矩,比写字楼里清楚多了。普通群演干10个钟头给130块,超时一个钟头13块5。你要是愿意穿盔甲,加400,穿个草鞋再加100,剃个光头也给100。钱给的明明白白,没人跟你画饼,没人跟你谈理想。
林晓懂这种感觉。她从银行柜台逃出来的时候,觉得自己快窒息了。在那个玻璃罩子后面,摄像头无处不在,水不能随便喝,手机更是别想碰。客户的谩骂和完不成的营销任务,像绳子一样勒着她。她说,每天下班回家唯一的念头就是哭,再不跑,人就废了。
有一次在横店,服装组的人不讲理,冲着群演骂。林晓本能地缩了下脖子,准备像在银行一样受着。结果,带队的领队直接冲上去跟对方吵,吼着“群演也是人”。林晓说,那一瞬间,感觉“还挺爽的”。
爽,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。可能就是能按时吃上一口热乎的盒饭,或者在片场休息时,能理直气壮地躺在椅子上刷手机。用林晓的话说,“这相当于在办公室划水,以前我根本没这时间。”
一帆也在这里。她之前在西班牙读语言学博士,没读完,肄业了。象牙塔里的精英,被几百页的论文彻底榨干,回国后找了个创意写作的活,又被榨到“一个字都写不出来”。她带着一身疲惫来到这里,演什么都行,巫医,王妃,有戏演就开心。
有意思的是,来这儿的年轻人,很少有谁真做着明星梦。他们清楚自己只是流水线上一个不起眼的零件,一个人形道具。
林晓给自己定了一个月的期限。她把头发染成了上班时想都不敢想的橙色,疯狂追星,就像一场限定的冒险。一个月后,她打算回家,准备考事业单位。横店是她的“加油站”,加满了情绪的油,好回去继续面对现实。
鱼尾把这里当成了“避难所”。他不再焦虑地投简历,不再听亲戚的数落,就只是简单地活着。他说自己很迷茫,以前一直在随大流,但至少在这里,这份迷茫可以暂时被心安理得地搁置。
横店就像一个平行时空,给了这群被“标准答案”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一个喘息的出口。在这里,他们不用逼自己做到最好,不用被学历和年龄绑架,可以找回自己的生活节奏。
这地方什么都没给他们,除了一个喘息的机会。一个让他们暂时脱下那件“长衫”,重新学着怎么呼吸的机会。至于明天?明天再说吧。
十大杠杆炒股,新手配资,楠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